當年,著名作家柳青為了塑造純樸生動的農民形象,,辭去縣委副書記之職,,扎根陜北皇甫村14年。但他不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生活在農村,,而是把自己當成農民,,把農民當成兄弟姐妹,和農民打成一片,。他剃了頭發(fā),,留個光頭,脫下四個兜的干部裝,,穿一件對襟小褂,,戴一頂當?shù)剞r民喜歡的帽子。為了熟悉集市上農民的糧食交易情況,,他也和關中農民一樣把手縮在袖筒里,,不動聲色地和人家捏指頭摸價。他的裝束,,他的模樣,,竟然騙過了牙行和賣主的眼睛?!八咴谌巳褐?,就像一滴水掉進河中”。
走進群眾,,像一滴水掉進河中,,多么親近和自然。不僅是搞文藝創(chuàng)作,,開展調查研究也一樣,,能不能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解決問題,,就要看能否融入群眾的這條河里,。對黨員干部來說,搞調查研究,,就是從群眾中來,,到群眾中去,就應該“像一滴水掉進河中”,。
現(xiàn)實中,,不少黨員干部都有這樣的體會,“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,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,?!惫ぷ髦杏辛艘苫螅饺罕娭腥?,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,,往往能豁然開朗。這不僅是一個汲取群眾智慧的過程,,更是一個站穩(wěn)立場,、增進感情的過程,回到群眾滿不滿意,、高不高興,、答不答應這個標準來衡量利弊得失,方向自然就清晰起來,?;鶎邮亲畲蟮恼n堂,實踐是最優(yōu)的教材,,群眾是最好的老師,。堅持問計于民,始終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,。
相反,,調查研究脫離群眾,目的不是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,、解難題,,就如同“一滴水掉進沙里”。當下,,極少數(shù)領導干部把調研當指導,,“自以為師”,沒有摸清情況,、找準問題就大膽指揮,;有的心中沒有問題導向,調研是為了“刷存在感”,,看似“轟隆作響”,,其實“馬達空轉”;有的明知道看的是“盆景”,,聽的是“標準答案”,仍贊賞有加,,一個掩耳盜鈴,,一個充耳不聞,你好我好大家好。這些脫離群眾,、脫離實際的調研,,如同“蝴蝶停在戴有白手套的手背上”,不僅隔著事實和問題,,也隔著人心,,這樣的調研不可能有好的決策,更不可能解決問題,。
“群眾是真正的英雄,,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?!比嗣袢罕姷膶嵺`,,既是獲得正確認識的來源,也是檢驗政策效果的試金石,。開展調查研究,,不要以為自己高明,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傾聽群眾的意見,。焦裕祿同志有一句名言“蹲下去才能看清螞蟻”,。“蹲下去”就是要放下架子,、躬下身子,,抵達一線、踩到末端,。放不下“官架子”,,群眾就打不開“話匣子”;自己不“誠心”,,群眾就不可能“真意”,。要多到情況復雜、矛盾尖銳,、問題集聚的地方去,,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拉家常、問冷暖,,讓群眾把“牢騷話”“抱怨話”掏出來,,只有這樣才能打撈出有價值的東西,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“金鑰匙”,。
大興調查研究之風,,黨員干部就要“像一滴水掉進河中”,讓自己融入偉大的群眾實踐,,從而找到聯(lián)系群眾,、解決問題的“源頭活水”。(陳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