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

我家的家風

來源:張家界廉政網 作者:魏詠柏 編輯:張交通 2019-11-05 16:29:49
 

  中央電視臺曾推出《新春走基層·家風是什么》系列報道,采訪的對象有普通老百姓,也有社會名流,。一時間,,“家風”二字引發(fā)了全社會的關注,也勾起了我對我家家風的回憶和思考,。

  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普通人,。父母對我們的熏陶是勤勞儉樸、誠實為人,。父親經常告誡我:言多必失,。在單位說話一定要考慮周全,該說的開門見山簡明扼要地說,,不該說的絕不亂說,,更不能瞎說、胡說,。父親的教誨使我懂得了滔滔不絕,、信口開河的許多壞處。漸漸地,,我養(yǎng)成了少說多做的習慣,。

  母親傳給我的家風只有兩個字:“勤”與“儉”。別看字不多,,但它卻是我們居家過日子,、處事待人的總則。勤和儉是一對孿兄弟,。無論何時,、在什么樣的情況下,都需勤儉過日子,。小時候,,我家在農村,和其他家庭一樣,,生活條件十分艱苦,。那時,我們吃的是紅薯飯,,穿的是補丁衣,。兒時的我盡管年紀很小,但每天放學回來都會幫家里干活,鏟豬草,、放牛以及收割,。冬天里,為了解決做飯取暖的柴禾,,我常領著妹妹到后山打柴,,不僅能節(jié)省開支,還能增強自己動手,、豐衣足食的理念,,養(yǎng)成熱愛勞動的習慣。

  生活上,,父母教育我們不攀比,、不浪費。進城后,,每當領到為數(shù)不多的工資后,,父母總是先把孝敬長輩的錢留出來,然后考慮吃喝的費用,。日子漸漸好過了,,生活有了較大改善,但父母仍精打細算每月的開支,,然后把多余的錢一點點積攢下來,。工作之余,父母還從垃圾堆里撿來破盆破桶,,一次次從郊區(qū)提來黃土,,自己栽了不少蔥蒜及蔬菜。這樣,,不僅可以節(jié)省錢,,還能吃到綠色食物,真是一舉兩得,。如今,,父母均已退休,自己動手,,種點小菜仍是他們難舍的一大樂趣,。

  我認為,家風是一種綜合教育力量,,是父傳子,,子傳孫,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氛圍,;對孩子們來說,,家風則是一種無言的教誨、無字的典籍,、無聲的力量,,是最基本、最直接,、最經常的教育,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一句教育名言:“父親和母親們,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(xù)著自己!” (慈利縣消防救援大隊 魏詠柏)

? 閱讀上一篇

? 閱讀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