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

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:“不燃官燭”守底線

來源: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 編輯:張交通 2017-06-16 09:02:14
 

  《北堂書鈔》有一則“不燃官燭”的掌故,,說的是后漢揚州刺史巴祗為政清廉,,品格端方,,將公家與私人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,從來不愿意占公家一點便宜,。他當官時,不曾將妻室兒女接至任所,;晚上若有私客來訪,,他寧愿與客人在黑暗中交談,也不點公家一支蠟燭,。

  “夜與士對坐,,處暝暗之中,不燃官燭,。”就是這樣一個近似于“迂”的舉動,,卻透露出巴祗對公私分明的嚴格遵循,對從政為官底線的嚴格堅守,感受到他對底線的崇高敬畏,。

  巴祗不燃官燭,,不是因為官燭的價值有多高,而是因為官燭所代表的公共財產和公事,,與私人之事有著分明的界限,。官燭一燃,隨蠟燭一起燃去的將是公與私的明晰界限,,堅守底線的名節(jié)操守,。不燃官燭,是因為對堅守底線有一種敬畏感,、儀式感,,對自己履職盡責有一份清醒而堅定的把握,對自己的從政為官有一份高潔的預期,,不因心念而動搖,,不隨外物而流變。

 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,,領導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,、克己奉公、嚴格自律,??v觀十八大以來被查處的違紀違法黨員領導干部,他們常常在懺悔錄中悔悟,,之所以走上不歸路,,都是從人情往來最細微的地方開始疏忽,從最無傷大雅的小節(jié)處慢慢滑坡,,從最不經意的瞬間開始松懈,。大多數嚴重違紀違法行為,都是從用公車辦一次私事,、用公款請幾個私友,,從接受所謂的“一點心意”開始,最后逐漸發(fā)展到利用公權,、公共資源來換取私人的利益,。

  可見,要做到公私分明,,還需自細微守,。魔鬼和天使都在細節(jié)里。最細微的地方,,往往是人的意志力,、原則性最薄弱的地方。最小的事情,發(fā)揮的影響也最大,,小處逾越界限,,能以“這不算什么”來自我安慰、自我麻醉,。久而久之,,小事情很可能就麻痹了對底線的敬畏,對原則的警惕,。同樣,,最細微之處,往往也是公私分明的界限,、清正廉潔的底線所安身之處,。可以說,,最無傷大雅的事情里,,恰恰深藏著對與錯、是與非,、清與腐的區(qū)分,。

  “一介不取”是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。堅守底線,,不難在大部分時候堅守,,而難在最脆弱的時刻堅守;不難在對一般的誘惑不動搖,,而難在對最細微的環(huán)節(jié)的把持,;不難在一朝一夕自律自定,而難在持之以恒,。這需要黨員干部不斷提高自身黨性修養(yǎng),,增強拒腐防變意識,樹立高線,,時刻以黨紀黨規(guī)對照自省,,始終警醒自己堅守底線。

? 閱讀上一篇

? 閱讀下一篇